浩荡两千年2懂天道的商人

01

退官

鲁迅说过,中国封建社会就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连做奴隶都不得的时代,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实际上,太平时代,老百姓也不过能做个狗而已,而贵族阶级,其实在很多时候也是充满了各种暗杀,阴谋,严酷刑法,很难善终,那些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善终的智者,无疑是懂得天道的人,他们的智慧与胆识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浩荡两千年在第二个人物中写到:

管仲去世年之后,南方出现了一位大商人,他的名字叫范蠡(公元前~前年),后世尊之为“商父”。与管仲“先商后官”的经历不同,范蠡是“先官后商”。

范蠡辅佐的是“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勾践的称霸经历最富戏剧性——先是战败几乎亡国,被迫到敌国为奴,然后卧薪尝胆,历20年终成霸业。

越国地处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一带,在西周时期尚是蛮夷之地,到了春秋,它与比邻的吴国相继崛起,形成争霸之势。公元前年,吴越战于携李(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负伤身死。两年后,阖闾之子夫差与越再战于夫椒(今江苏无锡马迹山),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围困于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了避免灭国之祸,谋士范蠡献计,向吴王求和乞降,以待复起,他用铜剑在石头上刻了12个字——“待其时,忍其辱,乘其蔽,就其虚”。范蠡陪同勾践入吴国为奴,前后三年,受尽屈辱。

越国称霸之后,范蠡被拜为上将军,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十分反常,却也让他名垂历史的举动——挂冠出走,带着美女西施“乘扁舟浮于五湖”。临行前,他对另外一位辅佐大臣文种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文种不听,后来果然被勾践赐剑自尽。

这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的典故,虽然世人皆知,就算有前车之鉴,但是后世能够吸取教训的人少之又少。

02

散财

辞官归隐的范蠡,潜心钻研养殖业与农业,洞察天象变幻与商业脉搏。他三次积得千金之富,又三次慷慨散财,这传奇般的经历被世人传颂不衰。然而,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远非单纯的好德之举所能概括,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蠡的智慧正是体现在这种深邃的洞察之中。他深知,过于显眼的树木往往会成为风暴的首要目标。而后世的沈万三、胡雪岩、乔致庸等人,尽管一度风光无限,最终却落得惨淡收场的下场,究其原因,无不是因为未能领悟这一道理。道家思想中的“不敢为天下先”,儒家哲学中的“中庸之道”,都是对这一智慧的深刻诠释。它们告诫我们,在追求成功与财富的同时,更应保持谦逊与低调,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范蠡的故事,便是对这一道理的生动演绎,他的智慧与德行,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传奇,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蠡先是出越入齐,更名为鸱夷子皮,在大海边从事农耕养殖(“耕于海畔”)和土产贸易,很快有了数十万金的资产,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商。迄今,河北、山东和江苏等很多地方志中仍然留有他的经商传说,譬如管仲开办过皮毛集市的河北蠡县便记载范蠡也曾在此做皮毛生意,该县因此得名。他还在江苏无锡从事过种植,该地现存“蠡国”和“西蠡河”等地名,沿太湖周边地带,尚有不少以“蠡”字得名的地方,如蠡湖、蠡桥、蠡口镇、蠡庄渡等等。据传他还写了一部《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淡水鱼养殖的专著,后被收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王闻其贤,请他去当国相,不多久,范蠡再辞,迁居到陶,更名为陶朱公。19年之间三次积累家产到千金之多。他还广散家财于贫穷的乡邻亲戚,因此又有好德之名。他的子孙继承家业,累代经商,“遂至巨万”。因为范蠡的故事太过神奇,所以后世把豪富者概称为“陶朱公”。

03

救子

从小,范蠡救子的故事便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这段故事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不仅展现了范蠡的知人善任、知势识时,更彰显了他对天道的深刻理解。范蠡明知派遣大儿子去救二儿子可能会坏事,但他深知天意难违,这是真正领悟了天道精髓的人。相比之下,那些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以及现今各种打着科学算命旗号的所谓“大师”,他们妄图揣摩天道,甚至试图逆天改命,实则是贻笑大方。天道,非人力所能及,非智谋所能破。真正的智者,如范蠡,他们明白顺应天道,而非逆天而行。其中,既有对子女教育的启示,俗话说,龙生九子,虽各有不同,但是都离不开生活的环境,三个儿子,第一个过分节省而不通人情,二儿子随手杀人,品行不端,三儿子骄奢淫逸,但是出手阔绰,都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系。而即使知道这一切,范蠡也不能避免孩子的失去,就像现在流行说的,即使知道人生的全部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但是我其实觉得反而是读书明理的意义,其实知道了,也就能坦然了。对于改变不了的,也就能释怀了。

范蠡在陶县居住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待至小儿子长大时,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关押起来了。范蠡说:“杀人者偿命,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俗话说富贵人家的儿子不能让他死在刑场上。”于是他准备打发他的小儿子去楚国看看。他让小儿子带着黄金千缀装在一条麻袋里,放在一辆牛车上拉着。当小儿子即将出发上路时,范蠡的大儿子坚决请求让他去。范蠡不听。大儿子说:“长子应该是一切家务的总管,现在我的弟弟犯了罪,您不让我去搭救,却让小弟去搭救,这说明我是没有出息的。”于是就要自杀。他的母亲这时也帮着说:“即使派老三去,也未必能救活老二的命,反而先让老大白白地死了,何苦来呢?”范蠡无法只得派老大去了,他写了一封信让老大带着交给自己的好友庄先生。并嘱咐老大说:“你一到楚国就把千金给庄先生送去,听凭他随意处置,不要和他发生任何争执。”大儿子接受了嘱咐,自己又另外带上了几百两金子,于是出发了。到了楚国,范蠡的大儿子找到了庄先生家,原来庄先生住在一个靠近城墙的地方,房舍四周都长满了荒草,家境非常贫困。但是他还是按照他父亲的嘱咐给庄先生呈上了书信,送交了千金。庄先生说:“你可以赶紧回去了,千万不要在这里停留!一旦你的弟弟被放出来了,你们也不要问他是怎么出来的。”大儿子离开了庄先生家后,并没有走,他在楚都留下来,用他手中所带的那另外的几百两金子去贿赂楚国的当权者。庄先生虽然身居陋巷,但是他那种廉洁正直的名声却无人不知,所以上自楚王以下全国的人都把他当成师长来尊敬。当范蠡让儿子给他送来黄金,他也并不是真想接受,想等到事情办完以后再退还他以表信义。所以当他一见到黄金时,就嘱咐他的妻子说:“这些金子是陶朱公的。没有想到他突然给送了来,我们日后要退给他们,你们不要动。”可是范蠡的大儿子不明白庄先生的想法,以为他对于自己弟弟的死活没有什么办法。庄先生找了一个机会去见楚王说:“现在某颗星星正处在某个位置,这种现象对楚国不利。”楚王一向信任庄先生,就说:“那怎么办好呢?”庄先生说:“只有施恩于人才能免除灾害。”楚王说:“先生去休息吧,我马上就按您说的办。”于是楚王立即派人把钱库封了起来。这时接受了范蠡长子财物的那些楚国权贵们赶紧告诉范蠡的长子说:“大王马上就要宣布大赦。”大儿子问:“有什么证据呢?”权责们说:“每回大王宣布大赦前,总要把钱库封起来。昨晚大王又派人封钱库了。”范蠡的大儿子以为楚王既然要宣布大赦,他的二弟当然就会被释放的,因此再把千金的重礼白白地送给庄先生,就没有什么必要。于是他借口辞行又到庄先生家里去了。庄先生一见惊讶地说,“你没有走吗?”大儿子说:“本来我就没有走。当初我是为了救二弟来的,现在我弟弟马上就会自己被放出来了,因此我特来向先生辞行。”庄先生明白他的用意是想把金子要回去,于是说:“你自己到屋里去拿你的那些金子吧。”大儿子立刻进入屋内拿了金子走了,自己还觉得挺美。庄先生羞愧被一个年轻人所耍,于是又进宫去对楚王说:“我前些天说过某星处某地的事,大王也准备用修德的办法来报答上天。可是今天我出门,听见道上的人们都说是陶县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是他们家里用钱贿赂了大王的亲信,所以大王的大赦不是为了体怜楚国人,而只是为了要赦免朱公的儿子。”楚王闻听大怒说:“我的道德水准尽管不高,难道竟可以为了一个朱公的儿子宣告大救么!”于是下令先把朱公的儿子处决,第二日才宣布了大赦令。结果朱公的大儿子只好拉着他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回家后,他的母亲和邻居们都很哀伤,唯独范蠡笑着说:“我早就料到老大去了必定要断送他二弟的性命!他倒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就是因为他舍不得丢掉钱财。他从小跟着我一起操劳,见过受苦,知道生计的艰难,所以他舍不得钱财。至于老三,他一生下来所看见的就是我的富贵,乘高车,赶大马,行围打猎,他哪里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呢?所以随便挥霍,从不知道吝惜。当初我之所以要让他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而老大不能,所以最后把他二弟的性命断送了。这也是一种定数,不必再难过了。我早就等着老二的尸体回来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