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安市惊现少林二世祖禅院修建者山西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早已超越一般佛学的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据考证,武传少林与外来佛教高僧无关,少林二世祖稠禅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近日,河北省武安市惊现少林二世祖稠禅练武功成之地——定晋岩禅果寺。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正统年间,山西古金兵郡净朗大师修建该寺。据此,山西与河北定晋岩禅果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稠禅开创僧人习武先河

他是北方禅法之祖,连名闻天下的达磨大师都对他望尘莫及。

他是北魏、北齐两朝国师,北魏孝明帝曾三下诏书请他入朝为官,孝武帝曾为其修建精舍禅室,他都淡然处之。

北齐文宣帝曾因他的一个建议,下令废除皇家的渔猎制度,诏天下禁杀生灵。元代磁州窖瓷枕上绘有他在定晋岩“禅杖解二虎”的故事。

大明永乐大帝曾为其亲撰《神僧传》,并将其事迹铭铸于天下第一钟——永乐大钟之上。

他就是稠禅,从武安走出的一代宗师,一个渐渐被历史尘封的人物,一个本不该被遗忘的先贤。

稠禅(-),河北武安人,原名孙溪,法名禂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14岁的稠禅入寺落发为沙弥,开始在定晋岩禅果寺发奋练功,28岁时前往钜鹿郡景明寺出家,33岁到达少林寺,住持少林10余年,开创僧人习武的先河,成为少林寺“二祖”。

高僧稠禅雕像

时间上溯到年前,正值北魏孝文帝时期。出身贫寒家庭的稠禅,为躲避兵役或纯粹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到武安县定晋岩的禅果寺做了沙弥。

那时寺院的开销由国家供给,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国家对佛教的尊崇更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庙院被当权者赐以巨额的财富和田产,修行者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不仅免除兵役徭役衣食无忧,还有可能借此出人头地,许多贫苦百姓不堪生活压力,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寺庙去。

建在危岩上的禅果寺,无法想象香客怎么上得去?

当时的武安尚武之风盛行,一为禅修之余强身健体,二为深山老林防野兽袭击,三为寺庙间争夺产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寺庙本身拥有的财富和田产,往往成为农民起义军抢掠的目标,僧人们需要武装起来以保护寺产甚至自卫。据说稠禅小时候因为长得瘦弱,经常受同辈沙弥的欺辱,于是学佛之余暗暗苦练武功,终于成为拳捷骁武、备通经史的文武全才。史书记载稠禅“横踏壁行”、“跃首至梁”、“以杖驱虎”,俨然电影作品中气功、轻功、拳术、棍术皆精且德才兼备的武学宗师。

武安市政府副秘书长石书军(左)向山西学者戴玉刚(右)介绍禅果寺

关于稠禅学武还有一段传说。据说他体弱不堪侵扰,曾跪倒在定禅果寺的伽蓝大殿里,紧闭殿门,抱着大力金刚的脚苦苦祈祷,六天之后终于感动神灵,恍惚中吃了金刚送给的一钵肉筋,果然臂力大增,武艺超群,伸手提起寺前的石兽挥舞成风,原先凌辱他的那些沙弥吓得跪在地上请他饶恕,从此武师稠禅声名鹊起。

稠禅后来离开禅果寺,先到林州天平山习武修行,28岁到钜鹿郡景明寺受戒,后又到定州嘉鱼山、赵州漳洪山和鹊山禅修,33岁到少林寺拜首任住持跋陀为师学习佛法时,已经是江湖中声望颇高的禅宗大师。传说为了验证稠禅的定力,佛祖借稠禅坐禅时偷偷化为一绝色美女,从后边将其揽在怀里,稠禅竟不为所动,可见定力匪浅。

当时,少林寺的首任住持跋陀是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受孝文帝敬重。跋陀非常器重稠禅,曾称赞稠禅“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亲自为之悉心度化,他甚至在稠禅到少林寺不久就甘愿让贤,借口“年渐迟暮”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少林寺因稠禅传武震惊世界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年),史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先在洛阳建造寺院,因为跋陀性喜幽静,又在嵩山五乳峰下敕建寺庙,即现在所称的少林寺,跋陀是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任住持。

遥想当年,河南少林寺面临的困境,同河北禅果寺一样,环境逼迫少林寺僧人需要尽快武装起来。而来自印度的高僧达摩和跋陀,他们传播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同属禅宗却并非一系,且二人本身并不会武功,达摩离开嵩岳时少林寺尚未建成,传说中达摩传武少林的说法应系后世杜撰,而高僧跋陀执掌少林寺时间太短,距稠禅入主少林寺的北魏延昌年间(~)只有10多年,据史载稠禅死后数十年的隋唐时期少林寺已有武僧出现,因此将邺下尚武之风传入少林并扎下根基的,只能是这位武功高强的二祖稠禅。

少林寺稠禅雕像

论佛法,稠禅被称为“北方禅法之祖”;论武艺,稠禅起身可跃过高塔,持杖可以驱赶猛兽,双手可拎起重达千钧的石狮,如此德艺双馨的稠禅师掌门,自然受到少林僧众的欢迎。二祖稠禅执掌少林先后长达10多年,在他的住持下,少林寺宣佛法以度恶人、传武艺防人作恶的两面做派,想来应该起源于稠禅掌门少林时期佛武双修的时代烙印。

即便是在稠禅晚年隐居锡龙山云门寺甚至圆寂之后,河北禅果寺与里外的河南少林寺往来频繁,不少稠禅门下的徒子徒孙,带着一身武艺投靠到少林寺,成为少林寺历史上有名的武僧,延续了少林寺禅武双修的风尚。

少林武术以拳法、棍术和功法(轻功、气功)为主。稠禅轻功极佳,史载他可以“横踏壁行”、“跃首至梁”;至于棍术,“以杖驱虎”、“以杖截虎”的记载不止一次,没有一定的技法断然不可;拳法方面,则与禅果寺盛行的“角力”关系密切,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稠禅创立了少林武术套路,但是少林武术套路的形成应该受到稠禅的很大影响。

冯玉祥火烧少林寺之前的山门

康熙皇帝御笔书写的“少林寺”匾额

大雄宝殿前护卫寺院的少林寺卫兵

佛法讲究四大皆空才能出离三界,嵩岳位于群雄逐鹿的中原地区,少林寺当然也免不了尘世纷扰,稠禅一心求法,于北魏孝明帝后期离开少林寺,隐遁深山继续禅修,从此再没有回过少林寺。但是少林寺虽几经磨难尚武之风却从此延绵不绝,逐渐发展成熟,不仅名扬海内,还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华文明的代名词。

山西人净朗为什么在河北修建禅果寺?

稠禅功成名就的禅果寺位于武安市西北35公里的活水乡口上村定晋岩下,由东魏佛教建筑遗址及东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历代重要石刻组成。武安县志称:“其山高百余仞,悬崖如盖,松柏森蔚,中有梵王宫殿,风雨不能侵”。

有据可考的是,明正统年间,山西人净朗重修庙宇。明正统二年,净朗塑84龛。正统三年,净朗盖地藏殿1所,内塑地藏一堂并十王俱全,大殿内塑净三身佛护法2尊;盖昆庐阁,内粧金佛3尊,雕罗汉一堂,大殿后间事十王一堂,思使俱全;三门1所,内塑金刚神2尊,过街楼1座,古观音1尊,浑金聖僧1尊,五彩补塑祖师3尊;建左右伽蓝殿2所,解虎塔旁,起盖五方龙王庙1所。此事记载在明正统十四年()河南彰德府磁州武安县《重修古定晋岩禅果寺碑记》上,也是第一次出现禅果寺这一名称。

明成代十年(),净朗的徒弟圆爱、圆宝、圆盘又新建石佛5尊。可见,定晋岩巅峰开辟于魏文帝皇初三年()。东魏高欢帝勅建寺院时,还没有禅果寺的名称。直到明正统年间,山西人净朗重修庙宇后,这一带的寺庙群才开始叫禅果寺。

《武安县志》记载的山西人净朗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事迹

那么,山西人净朗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财力来修禅果寺?要知道,在崇山峻岭之上建寺修庙,且浑金塑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据《重修古定晋岩禅果寺碑记》载,净朗是山西古郡魏榆慈鸟乡人,父亲姓梁,母亲姓杜,曾受业常乐寺。至于净朗的更多信息,目前尚无找到,记者静待各地方家解密。

相传禅果寺曾是晋国与赵国的分界处

故又称定晋岩禅果寺。有趣的是,禅果寺建在定晋岩下。有关定晋岩的来历,当地有人说是两千多年前赵国和晋国的分界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晋国已经不复存在,此说自然无法成立。

据说,禅果寺共有石碑90余通,目前所存只有22通。在这些石碑中,《稠禅稠定碑记》透露出这里和山西的关联。碑文说,有那么一天,大乘僧智者大师自丑阳山来到定晋岩,怀着“无后为大”的心态,他将袈裟搭在稠树之上。其树忽然开而弥合,借神力晃动与另一稠树云雨交媾,满十月树体破裂,生产二男。稠禅、稠定就这样诞生了。智者大师又指虎为奶娘,为稠禅、稠定哺乳。待他们二人长到18岁,从河东(今山西)领来两个美貌女子,一个叫白露,一个叫白雪,欲与其婚配,稠禅、稠定婉言谢绝。此后,二美女修行白云山。稠禅、稠定受智者大师传授衣钵,得以无边的法力。到了北齐隆化元年(),后主高纬赐稠禅为大智禅师,稠定为大慧禅师。自此,二位大师以邺镇(今临漳县西南)为轴,在河北邢台以南,河南林县以北,山东武城以西,山西潞州以东,集徒讲法,声震太行。

可以体悟的是,山西人净朗修建禅果寺是一场自我的修行。禅果寺所在的口上村,村寺相依,安然有日,人们上香、礼佛,做功德,毕恭毕敬,这种宗教礼仪已经成为乡土社会的生活。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礼佛的影子,洗碗、砍柴、煮饭,皆在悟道。参禅就是生活,生活即为参禅。

定晋岩的大美是佛性,禅果寺的宁静也是佛性。行者想要抵达的地方,必定有山的召唤,水的挽留,云的憧憬,花的向往……作为大自然的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进入一生快乐的不二法门。

文人墨客赞禅果

第一位在禅果寺留下诗词的是明朝诗人谢榛。之后不同时代文人墨客步谢榛韵律留下六首诗。

以《定晋岩》为题目,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留下数首同题诗,描绘了定晋岩的奇峰美景,抒发心中感悟。

不同时代步一韵律的六首诗

第一位在禅果寺留下诗词的是明朝诗人谢榛。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临清人,喜欢游历山水。明隆庆三年(公元年)的严冬时节,他与好友武安县主簿王兆期同游定晋岩,天下雪,夜宿禅果寺僧达公禅房,在石壁上写下了《同王兆期游定晋岩,值雪,宿达公禅房》这首诗:

扶筇蹑履到禅扉,

岩壑幽深人迹稀。

石镜有光收物色,

冰泉不响待春晖。

云低贝叶窗前合,

雪乱天花檐外飞。

话久好同支遁宿,

兴高宁逐子猷归?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年),武安人冀体和临洺(今永年城里)人白南金,夏日同游定晋岩,天下雨,两人在谢榛题诗的碑前沉思良久,步谢榛之韵,每人写诗一首。

冀体(1-)字肖父,号洺环,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先后任山东滋阳、历城县令,行取拜福建道监察御史。他写的诗是《己亥夏日同白砺甫定静岩寺院值雨次谢茂秦韵》:

悬崖千尺俯禅扉,

纵目登临俗事稀。

灵石半存前代迹,

清樽独把乱山晖。

何来野鼠窥人过,

忽漫天花作雨飞。

拟向云林逃世网,

岩深不识几时归?

白南金,字砺甫,性格倜傥不羁,不喜事帖,专肆力于诗,自成一家,著有《洺词》二集,流行于世。他的诗为《定晋岩》:

山控禅房昼掩扉,

香销经卷客来稀。

云开孤刹收残雨,

天隔巉岩澹落晖。

宝磬声连空谷响,

松花影带慧泉飞。

探碑欲问当年碣,

万壑僧扶一杖归?

张镜心,字孝仲,又字悔臣,号谌虚,磁州人,明天启()进士,授萧县知县,升任吏部都给事中、晋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都督两广军务。后来他被召入为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总督辽冀军务。明亡后,他辞清廷征召,隐居不仕,著有《云隐堂集》《孝友堂集》《大易解》《易经增注》等留世。崇祯三年(公元年)暮春时节,他和好友李孝廉、杨茂才、张振羽、季惺元一同游览定晋岩,看到谢榛的诗,沉思良久,还是步谢榛韵,写下了两首诗。

其一《定晋岩诗碑二》:

倚天古刹敞云扉,

鸟隔千峰度影稀。

座拥乱山横翠黛,

岩飘杏雨漾晴晖。

疏林风挂千溪箸,

远岫霞寒一线飞。

谷口野云迷去径,

桃源深处倩谁归?

其二《登大佛岩次谢四溟韵》:

古佛岩深昼掩扉,

穿足险径客游稀。

老禅趺石翻经卷,

野鸟呼晴弄晓晖。

长啸似传空谷韵,

高山惟见白云飞。

烟霞僻处堪逃俗,

懒向峰头乐醉归?

诗句的飘逸掩不住积压在他心底的忧郁,狂草的张扬喷射着澎湃的激愤。时年40岁的张镜心,似乎已看到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也看破了红尘,几年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他也伴随着青灯佛经隐居山林,自称云隐居士,彰显出“义不食周粟”的凛冽浩气。他的诗,被后人雕刻成碑置于此地,俗称“透影碑”,至今此碑乃完好地保存在定晋岩山崖中,是冀南地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明崇祯四年(公元年),奉直大夫,陕西宁州知州、前武安县知事,蠡县人周日强,陪滏阳县张都监游定晋岩,还是步谢榛韵写下:

红尘全不到禅扉,

山径幽深客亦稀。

泉湛烟波含日影,

碑悬水槛映晴晖。

惊回僧梦惟钟韵,

翻侧山花有鸟飞。

几度相看情不厌,

羲皇人世欲忘归?

五位经历完全不同的雅士,同一地点,步一个韵律,时间跨度近五十多年,写下了六首诗,而且一首比一首精彩,文人间高妙绝伦的才艺比拚,给禅果寺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不同时代的同题诗

万历四十年(公元年)的秋天,武安县令李椿茂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约几个好友一起游览定晋岩禅果寺。李椿茂(生卒年不详),字大椿,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人,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年)举人,万历三十五年(公元年)任河南彰德府磁州武安知县,后升陕西临洮府同知。李椿茂在武安任县令六载,足迹踏遍了武安的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写下了许多武安风光的诗词,有“诗人知县”的雅号。是明中叶后期直隶有名的清官和才华横溢的诗人。明天启三年(公元年)《天启·武安县志》对他的记载是:“居官有惠政,而建置尤多。捐俸设会田,振兴课艺,至今弗替。其著作皆有裨风教,人犹诵述不忘”。忙里偷闲的他,游览了千年古刹,望着从天而降的瀑布,听着松涛,饮着清凉的甘泉,写下了七律诗两首:

其一《定晋岩》

悬崖深覆梵宫清,

松桧悠然世外声。

飞瀑似和天共落,

浮云时与地相平。

珠帘漫滴岩前水,

翠树遥连邺下城。

晋业应随陵谷异,

凭高不尽古今情。

其二《涌碑池》

一碣莹然放镜光,

空传出自水中央。

鱼龙应亦耽文字,

蝌蚪今仍照草堂。

不尽烟霞涵翠色,

何来风雨吼高岗。

还怜杜预千年计,

水底山头正渺茫。

到了清代,邯郸曲周举人聂云翊游禅果寺,以《定晋岩》为题写下了五言诗:

古寺悬崖下,

蓊然松柏阴。

苍林增旷澹,

翠盖覆萧森。

遂有鲜苔合,

因无风雨侵。

凄清空界里,

趺坐此安心。

清康熙年间,武安张扶苍,再以《定晋岩》为题,题诗道:

路疑行不到,

岩觉坐来深。

对月明空性,

闻经悟道心。

松分几顶鹤,

蝉度一枝琴。

幽兴凭谁遣,

舒怀赋短吟。

河北邢台内丘人乔万里,是一位廪生,他以《定晋岩》为题写下了七律诗:

森森翠柏欲干云,

岭上风声岭下闻。

曲径乍看山鸟没,

深岩远与世嚣分。

遥通晋赵联荒野,

极望峰峦静夕曛。

最是时平烽火熄,

书生莫漫说从军。

武安廪生郭书田以《游定晋岩》为题赞道:

平桥过处经缠绵,

入寺烹茶活佛禅。

殿设嵯峨都入画,

楼开水陆总无缘。

凭来石堰临无地,

坐向山门别有天。

暂读残碑思岁月,

才知胜境古今传。

武安县令,吴道明(邢台人)游定晋岩,看到前人题的诗,再以《定晋岩》为题赞道:

定晋岩头接太荒,

参天古柏郁苍苍。

到来偏爱无风雨,

只有山僧对法王。

历代文人雅士在禅果寺留下的千古佳作,不仅为这座千年古刹注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更留下一笔宝贵的人文遗产和精神财富。

本文原标题:河北武安惊现少林二世祖禅院

来自:年9月《文史杂志》作者:戴玉刚

现在是京娘湖风景区十景之一

禅果寺历经多次维修,增修。多次扩建、重建,寺院规模逐渐扩大。禅院所处山势险峻,当时松柏青翠森蔚,梵王宫殿壮丽,高僧出没,游人不绝,其胜景有碑刻记之。禅果寺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抗战前夕,寺内尚有僧人20多名,年始散,寺随之被毁。仅存石碑碣19通,具有研究价值的有:五代后唐天成年间的重修定晋岩禅院千佛邑碑,俗称“透影碑”;明代张镜心草书碑二通,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还有石佛五尊,其中有三世佛,三头六臂佛等。此岩中部有一座明代嘉靖五年建造的三级四角方形石塔,每级中空,内外有浅雕,高达十四米。定晋岩下有一座小桥,名曰“乌龙桥”,为明代建筑。山下还有明代灵骨塔林,是古时埋葬和尚的陵墓。 

透影碑

定晋岩现存有乌龙桥1座,单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为砖结构,当地人称“禅棚”,正面设门通塔室,六止上方饰尖拱额,檐为叠涩檐,上方置覆钵,刹已残,石塔多为明代所建灵骨塔,现有碑刻24通。其中《重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为后唐天成四年(年)九月建,记述了该寺始建及维修经过。

禅果寺风景大全,施主慢慢欣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