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照片唤醒百姓,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逆行”奔走。
作者|屈露露
编辑|孤鸽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张历史底片,它们是珍贵的抗战文物。这些照片是年,北京协和胡同的方家人向国家无偿捐赠的,方家三代人精心保管了它们近70年。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个叫方大曾的年轻人,他是抗战初期最活跃的战地记者之一,被公认是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变”报道的第一人。
方大曾,年生,父亲是当时的外交官,家境优渥,从小就喜欢摄影。方大曾后来考入中法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报社媒体,因为英语出色,拍摄的很多照片也被国外媒体收录。
年7月7日,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团顽强抵抗,中日抗战全面爆发。事件引发国内外震动,方大曾从家出发,奔向卢沟桥采访。
但到达后他发现,日本军队封锁了战场,在卢沟桥边上围了一个圈,圈里面中日军队在打仗。日军不让中国记者进入,而方大曾因为持有印着中英文字样的名片,在接受重重盘问后,得以进入战场。
在那里,方大曾看到了日军的残暴,将残酷的战争场面一一拍摄,是当时唯一亲身记录“七七事变”的中国记者。
这些照片后来刊登在上海《世界知识》杂志第六卷第10号的《卢沟桥抗战记》。之后,《良友》杂志、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陆续刊发了方大曾有关“七七事变”的摄影报道。这些图片和文字,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方大曾是当时与范长江齐名的战地记者。“七七事变”之后,他又辗转去了多个地方,拍摄战争的残酷,记录中国军人的反抗精神。年9月30日,“七七事变”两个多月后,二十五岁的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文章《平汉北段的变化》后失踪,从此人们永远地失去了他的消息。
方大曾的母亲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每天坐在胡同门口等儿子回家,直到年逝世前,依旧倔强地等着早已失去音讯的儿子。
历史无情地拂过大地,方大曾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冯雪松接到了一个纪录片的任务,方大曾的故事才又被重新挖掘出来。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我是小方》单元,就是以方大曾的故事为创作源头,导演王为采取“伪纪录片”的形式,以照片定格的创作手法,连接起方大曾有关绥远战役、七七事变及其母亲的故事,记录方大曾的“一瞬间”,克制冷静地呈现出了那段历史。
《我是小方》的剧本经过多次更改,在王为和编剧姜大乔原本的设想里,故事从头讲起,从方大曾小时候喜欢拍照切入,到最后成为一名战地记者,选取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塑造人物,但最后王为觉得切口不太理想。
战地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记录,所以最终定下了“伪纪录片”的创作形式,无论是制作手法的新颖度,还是贴合方大曾的职业层面来讲,这都是最好的方案。
而重点刻画方大曾的“一瞬间”也是出于这层考虑,在短短的一瞬间,集中凸显出那段历史的厚重沉痛,所有的苦难、挣扎都被定格。
拍摄的时候,导演王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原本的设想里,全剧以绥远战役切入,以方大曾在卢沟桥石狮子旁拍摄背枪士兵为结束。剧组花了二十多天时间搭建了一座卢沟桥,但在最终成片时,王为剪掉了那段镜头,因为后期实现非常困难,无法保证完美。
天气是另外一个考验,开篇绥远战役那场戏发生在冬天,但《我是小方》是在海口取景,温度超过30摄氏度,演员们还要穿上厚厚的冬装,现场还有烟火等高温场景。拍摄第一天吴磊就中暑了,“整个人都脱水了”。王为回忆,很多镜头都是一镜到底的形式,中间不能出错,这个镜头拍摄了足足30条。
吴磊的表现让王为印象很深。有一场戏,土被炸弹炸起时,一块土疙瘩砸到了吴磊头部,“砰”的一下立即碎开了。王为在监视器里盯长镜头画面,没有注意到。直到拍完后,吴磊才说,“我都已经晕了,被土砸晕了。”这条镜头很顺利就通过了。
年轻人需要有朝气。在王为看来,方大曾是一个热血青年,他身上体现的正是青年的力量与精神,他用照片唤醒百姓,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逆行”奔走。
对话王为:年轻应该做有理想有认知的热血青年
王为在创作方大曾骑车去卢沟桥那场戏的时候,脑海里的关键词是“逆行”。何为逆行?是北平城里的老百姓对战争麻木时,方大曾毅然奔赴卢沟桥,他是逆行者。
他不是军人,不是党员,以文弱之躯,在战火连天的硝烟场上奔走拍摄,用一张张照片记录战争的残酷,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唤醒百姓对战争、侵略的感知。他身上的那股热血青年的精神,值得当下的年轻人学习。
《博客天下》:接到《我是小方》这个项目,中间有什么故事吗?开头为什么会以绥远战争开场?
王为:之所以选择绥远战役,还是希望画面的张力和冲击感强一点。当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有关方大曾的资料不是特别充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来自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冯雪松,他曾经拍摄过一个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据他口述,年接到拍纪录片的任务,无意当中知道了小方这样一个人物,那个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方大曾了。
冯雪松后来去寻找小方时,无意当中找到了小方的妹妹。他才发现原来方家一家人,一直在等方大曾,但他的母亲一直没有等到儿子回来。如此,冯雪松才把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因为小方失踪得比较早,二十多岁就失踪了,留下来的这些资料特别少。所以现在我们拿到的方大曾的资料,几乎都是冯雪松整理出来的。
《博客天下》:有关这部剧大部分采用“一镜到底”的形式,是如何构想的?
王为:一开始希望从格式上能有不一样。做“一镜到底”是因为小方本身就是一个战地记者,我想通过一镜到底的方法,以一种伪纪实的方法来记录他,我们想做的是小方的一瞬间。从他在家洗照片的时候回想绥远战役,到最后去卢沟桥。《我是小方》记录的就是这一段时间内,方大曾发生的事。但受诸多原因限制,呈现的效果没有那么理想,这也是我们当时觉得比较难受的地方。
《博客天下》:吴磊与方大曾契合的点是什么?在造型上,又是如何考虑的?
王为:当时我们也考虑了其他一些演员,最终定下来了吴磊,因为他身上有一股朝气。我们在前期准备的时候,找到了很多方大曾以前的照片。你可以看到,方大曾经常穿着海魂衫,白色短裤,也穿皮鞋和高筒袜,这个年轻人现在走在街上,你会觉得挺洋气的,所以吴磊首先在这一点上很契合。
我们做造型的时候,希望一切能尽量回归真实,所以很多妆造元素都是根据当时的照片来找的,他的帽子是飞行员的帽子,相机也是当时最高规格的相机。因为方大曾的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外交官,他的那款相机,当时就连范长江都没有。范长江用的是大众化的相机,方大曾使用的相机是禄来福来,大盒子。但后来我们拍摄的时候,用的是莱卡。
《博客天下》:方大曾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剧集里40个人物之一,他身上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王为:方大曾不是军人,也不是共产党员,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年轻人。理论上抛头颅洒热血应该是军人或者革命者才做的事情,但方大曾是战地记者,他记录的是真实的战争历史,他也是历史的一分子。第二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年轻人,能够为了唤醒民知,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愿意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生命,身上具有牺牲精神。
其实《理想照耀中国》剧集在立项的时候,就是要挑一些普通观众都不知道的人,因为他们真的就要被历史错过了,时间一长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了。所以要让大家知道历史中的这些人,他们为中国历史进程到底做了什么。
《博客天下》:你如何评价方大曾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