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孝直镇成立八大联合党委,发挥联合党委的组织引领作用,探索“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一盘棋”推进,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互助共建,集体迈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有机融合,抱团发展
中联村位于孝直镇莲心园社区,于年由大兴、后兴、南李庄、焦庄、许小山、张小山六个优化村级建制而成,中联村自合村以来着力打造了圆桌会、联席会、专题会、意见会“四会融合”平台,着力打造“红色物业”服务阵地,把六个村的村民变成了一家人。中联联合党委由中联村、贾庄村、天兴村、泊头村、吴庄村、张平村六个村党组织联建,有了中联村的成功融合经验,中联联合党委又通过资源联合、活动联办、管理联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带领各村发展民俗文旅产业。
中联村坐落着一个总面积平方米,内部存放物件余件的民俗馆,其展品均由社会捐赠。民俗馆共分两个展室,即男耕女织室和婚嫁童品室,意在留住乡忆乡愁,增添童年回忆。让当今的中老年人忆起过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经历,也让不曾经历农耕文明的孩子们知晓前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中联联合党委计划将民俗馆打造成带有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馆典型,结合劳动节、国庆节、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打造游学观赏一条街。再结合粮食种植、采摘农场、蔬菜大棚,计划引进黑骨山羊、鲁西黄牛养殖等项目,逐步形成东部粮食种植,北部蔬菜大棚,西部山地区林果畜牧的发展格局,为居民和游客打造“忆乡愁,看振兴”的乡村文旅体验。
发挥优势,逐步推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年,付庄村引进东润种业,多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如今,位于付庄村的孝直镇农业科研楼综合基地目前正在收尾阶段,总投资万元,涵盖实验室、办公室、种质资源保存专用库及配套设施等,完工后,将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对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进行深度研发,可带动周边4万亩土地实现农作物价值提升,受益群众2万多人。
“付庄村正在打造科研、实验、培训为一体的种子产业,我们要做到走出去,引进来,留得住,服好务,先把资源盘活,再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共用,从付庄村开始,逐渐辐射到其他的村。”皇山联合党委书记亓明轩介绍道。
皇山联合党委由付庄村、亓集村、黄庄村、谷楼村、商庄村五个村党组织联建。成立以来,皇山联合党委借助自身优势,逐步推进,将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人才整合。由付庄村带头,带动各村发展种子产业,着力解决“种子芯片”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也解决了乡村如何发展的问题,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有效带动各村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共同探索
“以前我们各个村单打独斗,产业规模太小,引进了好的项目也难以扩展,打不出品牌,有了规模才能有品牌,才能有发展,几个村联合起来,共同商议,共同发展才是根本目的。”随着东胜联合党委书记陈宪峰的介绍,记者来到了位于东白庄村的“草莓西红柿”种植大棚。
东胜联合党委由东胜村、东白庄村、柳滩村三个村党委组织联建,多年来主要发展大棚种植产业,种植的土豆、玉米、大白菜一年三作三收。近年来,三作三收模式遇到了瓶颈,村民收入上不去,党委书记陈宪峰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带队到寿光、青州等地考察学习,外出看到了差距后,陈宪峰决定效仿寿光,发展冬暖式大棚产业。他联合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和有发展想法的村民,引进了“草莓西红柿”,邀请相关专家指导,摸着石头过河,为乡村新发展探路。
到如今,“草莓西红柿”已有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大棚里,一行行西红柿苗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给西红柿苗吊秧。据了解,这些工人都是周边的村民,平时在大棚里打工,一小时有10元钱的收入。“村里收入不行就留不住人,产业联合党委建立起来并不是写到纸上、挂到嘴上,还要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给村民增收。”陈宪峰说道。
翔鸾之乡,和圣故里,孝直人千百年来崇尚“和”文化,孝直镇八大联合党委的建立,更是开启了基层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向“跨村联建、齐心协力、抱团发展、同步振兴”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装上“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