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9日,为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北平的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发起了影响深远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华章。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曾参加“一二九运动”,他的名字叫刘秉彦,当时他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刘秉彦担任了河北省委书记以及河北省代理省长等职务。那么,刘秉彦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刘秉彦出生于年,河北省蠡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氛围熏陶,刘秉彦自幼爱好读书,而且读书成绩很好。还是在读中学时期,刘秉彦就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刘秉彦开始主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
年,刘秉彦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在北大读书期间,刘秉彦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刘秉彦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罪行,为了拯救国家与民族,他愤然投笔从戎,开始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
参军之后,刘秉彦主要活跃在冀中根据地,在大清河两岸抵抗日本侵略者。值得一提的是,在抵抗日本侵略者过程中,刘秉彦多次遭遇生死危机,比如,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开展工作,恰好遇到日军“扫荡”。眼看躲不过去,恰好村里有个妇女因为难产去世,于是村民便借用了这个产妇的棺材,把刘秉彦放到棺材里,在棺材上打了个洞,插了一根空心的向日葵当招魂幡,当着日军的面,把刘秉彦埋了下去。
日军一直在村里“扫荡”了两天,直到日军走后,村民才把刘秉彦放了出来,刘秉彦也躲过了一劫。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刘秉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战斗的,也是那段时期,他与一位开国中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位开国中将就是旷伏兆。年,旷伏兆担任了冀中第十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而刘秉彦则是第十军分区的司令员,两人紧密配合,共同领导第十军分区的抗日战斗。年6月的一天,在见证一位战友牺牲之后,刘秉彦与旷伏兆做了一个生死约定,这个约定就是两人如果以后死了,一定要埋在这“平、津、保”三角地带,给北平、天津、保定这个三角地带的人民群众站岗。
新中国成立后,旷伏兆担任了空军副政委等职务,并在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刘秉彦则长期在河北工作,担任了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以及河北省代理省长等职务,并被授予少将军衔。
年,旷伏兆去世,按照他的遗愿,旷伏兆的骨灰被埋在了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中。两年之后,也就是年,刘秉彦在弥留阶段给家人交代自己的后事,他对家人说:“把我的骨灰送回冀中吧,我要跟老旷葬在一起,我们以前约好了。”
就这样,在刘秉彦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葬在了雄县米家务烈士陵园,刘秉彦也实现了多年以前与战友旷伏兆的生死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