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集上无人不知的鸡娘娘

文/情感学院院长全文共字

01

“鸡娘娘”是何许人也,贾庄集上的人是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顺着集上的人潮往西北角卖活鱼活鸡的地界儿走,还没挨到跟前儿,那个长得人高马大的妇女就最先闯入眼帘了。

“鸡娘娘”和老公在贾庄集上长年摆着个卖活鸡的摊子。和肉丝鸡般粗胳膊短腿儿的老公不同,“鸡娘娘”腿长脖子长,据她自己讲,出阁前乡里人都喜欢称她“白鹤仙子”。

“鸡娘娘”的娘家在百里之外的济宁,谁也不会为了绰号这芝麻大点儿的事儿专门跑去她娘家一趟,所以她话里有没有掺假也就无人知晓了。

好端端的一个“白鹤仙子”是怎么沦落成满身血污的“鸡娘娘”的呢?这还得从她干的营生谈起。

“鸡娘娘”的娘家姓姬,好巧不巧,嫁过来后她一直跟着老公在贾庄集上从事卖活鸡的营生。

自家摊子上的鸡来路正、肉质鲜,再加上“鸡娘娘”为人爽快,算账时经常会把几毛的零头儿给顾客抹掉。你传我我传他,这摊子的名气也就在集上立起来了。

02

挑着担子卖青菜的老刘头儿身上都有一个绰号,干着卖活鱼活鸡营生的人就更得有了。

对于这个整日里挂着笑的老板娘,惯常给人起绰号的李大嘴最先拟出了“鸡皇后”的试行版本,可大伙儿觉得拗口,就干脆把“皇后”换成了“娘娘”。

同样都是宫廷里住着的美人,意思不变,可“鸡娘娘”喊起来却省掉了之前必须张大一次嘴巴的麻烦。

从此,不打鸣不下蛋的卖活鸡的老板娘也就成了十里八村都知晓的“鸡娘娘”了。

和皇宫里多才多艺的娘娘们不同,“鸡娘娘”身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才艺。

她不懂琴棋,不识书画,不谙诗词,不喜歌赋,相貌更是乏善可陈——如果仔细看,她的右眼似乎还有些斗鸡眼儿,低头斩鸡的时候黑色的眼珠子总会不自觉地往鼻梁根儿的方向凑过去。

可“鸡娘娘”并非一无是处,熟悉的人都知道,她在杀鸡上面有着一流的功夫。

如果鸡也通人性的话,我想,整个鲁西南的鸡都恨不得在“鸡娘娘”手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呢。

03

脖颈上的毛一揪,拎住鸡腿往上一提,手里的薄刀一划,汩汩的鲜血就淌进早就备好的白瓷碗里了;热水里一浸,铁钳似的十指扯掉湿透了的鸡毛,一袋烟的工夫不到,一条白白净净的“美人”就玉体横陈在“鸡娘娘”面前的柳木砧板上了。

如果客人想让她帮着斩开,“鸡娘娘”二话不说就抄起右手边上的另一把厚刀,起起落落,砧板铛铛蹦几下,白条鸡转几个圈儿后就变作十八瓣儿了。

曾有嘴贫者看到了“鸡娘娘”杀鸡的绝活,当场就扯着嗓子嚷道,“这手艺,孙二娘都得甘拜下风!”

“鸡娘娘”虽大字不识,可她在电视上看过水浒传,里面的各路英雄自然也门儿清。孙二娘的名号谁不知道——母夜叉,这人分明是在故意戏谑自己哩!

她也不怒,只是边薅着鸡毛边脸上挂着笑说,“小心半夜里把你麻翻,大卸八块儿做成猪肉包子!”

这话骂得妙,围观的老头儿露出黄牙笑作一团,被骂者也羞赧地跟着浪浪地笑。

04

也不知道砍豁了多少把刀、震坏了多少块砧板,“鸡娘娘”的活鸡摊子一开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无论晴天还是下雨,他们两口子都是最后一个下集的。

他们之所以会最后一个收摊儿,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意比卖活鱼的好,也不是两口子做事情拖沓,而是有事情要忙。

不像卖青菜的,一过正午,他们就留下一地稀烂的菜叶子挑着担子走了;也不像卖活鱼的,摊位下面还积着成堆的鱼鳃和鱼鳞,他们就没事人似的开着三轮车回家了。

每次下集前,“鸡娘娘”都会招呼着老公把自家的摊位给收拾干净。

一地杂乱的鸡毛要扫成堆收进编织袋里,满盆子的鸡肠子要淘洗两遍后放进烧桶里,就连卖空了的鸡笼子也得用清水给冲洗干净——虽然明天它们依旧会被惊慌的母鸡给拉满白白灰灰的粪便。

两口子开着装满鸡笼子的三轮车回去的时候,摊位四周除了地上的那一大滩未干的水迹和空气中残留着的浓烈的鸡腥味外,就再没有别的物件儿了。

“‘鸡娘娘’比皇宫里的娘娘们还爱干净!”这是贾庄集上负责打扫卫生的齐瘸子说的。

这相当难得!齐瘸子扫大街时总是喜欢骂骂咧咧的,大伙儿从没在他的嘴里听到过哪个摊贩的好话,看来这“鸡娘娘”确实比其他人会做事情。

05

如今,“鸡娘娘”的摊子还在。虽说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可她的生意却冷清了不少。

“都买超市里的白条鸡去了!”这是“鸡娘娘”对于现状的看法。确实,之前伸着胳膊抢着付钱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摊位前只能零零星星看到一两位老主顾。

生意虽然淡了,可几十年下来,她手里的那两把刀却使得出神入化。集上又有好事者开始连片嘴了——什么“鸡娘刀下死,做鬼也风流”;什么“五步杀一鸡,千里不留行”。

“鸡娘娘”仍旧是一笑置之,没客人的时候,她喜欢倚在摊位边上抠着右手手掌上的老茧发呆。大概是摸多了鸡爪子的缘故,她的手指也像极了瘦骨嶙峋的鸡爪子。

有客人走近了,“鸡娘娘”马上拍打着身前的围裙招揽起生意来。鸡笼子里,伴着凄厉的尖叫声和沉闷的拉屎声,母鸡们又开始乱作一团。

你们怕什么呢?能在“鸡娘娘”的手里安然死去,这是鲁西南一带的鸡鸭鹅们都羡慕不来的福分呢。当然,也别幻想着可以靠着装晕假死逃出生天,“鸡娘娘”的名号可不是白捡的!

刀一划,鸡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06

黑色的人潮逐渐散去,西面的日头也眼看就要坠入远处铁匠铺子里的旧烟囱里去了。“鸡娘娘”也要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了。

鸡笼子里的母鸡还余下不少,它们躲过了一劫。一亢奋,又不体面地拉出一摊摊白白灰灰的屎尿来。

#农村老人#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