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隐居分水归美桥和归径桥

文/何铁牛(笔名何铸)

这一天傍晚,西施等人离开西施塘村后,乘坐渔船航行了一里多路,就在另一条河边村旁靠岸停泊。在此河边有个小村庄,它比西施塘村大得多,所以老人陪同西施母女来到村中安排她投宿。

西施的作为使老人很感动,钦佩她助人为乐的慷慨行为,总是称赞不绝逢人就夸。晚上老人对村里人津津乐道:“这位是当年越国的美女西施,如今到这里来戏嬉,是实在难得的,她出钱为湖滨村造桥,真是了不起呀!”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邻近四面八方的村人奔走相告,“美人归来了!”第二天早上,人们纷纷前来争相探望。等到众人络绎不绝的来观望时,西施所乘坐的渔船将要启程,此时河两岸站满了围观的人群。西施站在船头上,见此情景,回忆起这好像是当年去吴国时,故乡人们拦江睹芳容的那种场景,她频频挥手示意,同时又恭恭敬敬向众人行了一个礼,然后对大家说:“感谢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意,我到这里来没有东西赠送给你们作纪念,就在此村旁造一座石桥,让大家行走方便,以此来表达我的心意。”西施的话音一停,此时两岸的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其中有人征求西施取个桥名,西施稍停就回答说:“就叫归美桥吧!”由于有这么多人围观美人的场景,所以后来又有人称这座桥是:“观美桥”。

对此汤翰曾经写过一首史诗记其事:

归美桥

遗迹溯前朝,名远旧曾住

为问薕葮庄,秋水渺何处?

正因为这里建造了归美桥后,在桥边的村庄由此得名谓归美桥村,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天两位老人,摇荡着渔船,载着西施母女离开了归美桥村,来到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三座山紧紧相连,树木遍布山岗,苍翠葱茏,金银花藤,紫花藤绕上灌木丛上,猕猴桃、野葡萄缠挂在树枝上,果实累累。

西施在老渔翁的陪同下登上山,她见到山间有四季不谢之花,人来鸟雀照常欢唱,优美的风光如同故乡苧萝山。山下那条清水河好似浣纱溪。

西施登高遥望,心旷神怡。她见山下南面田野纵横,稻穗垂头微黄,正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渔翁介绍说:“前面所见到的这个小村庄,就是我与老伴所住之村。”西施仔细观察一番,有一条小河蜿蜒穿村而过,好似一条银带挽缠村间。河面上仅有一座用三根木头架的小桥,这是南北通往唯一的一座木桥。西施看后对渔翁说:“此处是你们二位的居住之地,我要在此处为你们建一座宽大的木桥,并且在桥面上再造一座亭廊,就同水榭妆亭相似,这样在炎热的夏天到桥上避暑乘凉,同时又能保护木桥持久耐用,你看这样好吗?”渔翁称赞道:“这样太好了。”西施接着说:“造桥由我出资金,委托你负责请木匠施工造桥,你看这样好吗?”渔翁点头同意,欣然答应。

村里人就地上山取材,从山上砍伐树木造桥,这座桥西施命名为“归经桥”。意思是:西施回归故国的归径之处,而渔翁夫妇是他们的归宿之地。从那以后,此地不仅是一座桥名,甚至河名、乡名、村名都称为归径。虽然时过境迁已经两千多年了,这一名称始终还保持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