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照图片,也没用图纸,河北74岁老人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m.39.net/pf/a_5970332.html

74岁的老人张国忠拿着砂纸,细细打磨着手中的筷子,眼睛还不时打量桌子上那座快搭完的微缩版黄鹤楼。这座微缩版黄鹤楼,他已经搭建了近一个月。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筷子、木头条等这些简单的物品都是他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他手中切割,粘连,一座“黄鹤楼”随着他熟练的技艺跃然而起。

74岁大爷用筷子搭建“古建筑”

阳光透过薄雾,张国忠清晨坐在工作台边,认真的一下又一下地磨着裁好的筷子,身体随着动作一下一下地晃。此时还有点春寒,可是汗水早已湿透张国忠的衣衫,木筷子、砂纸和油性胶水在他手中游走,不一会儿,一个微缩古建筑的底座便搭成。记者在张国忠家里看到,天坛、黄鹤楼、黄金塔、绣楼……四座用筷子搭建出的微缩古建筑模型摆放在他家里,占据了不小的地方,74岁的张国忠正是这些微缩古建筑的创作者。

张国忠是保定市蠡县留史镇人,他年轻时从事木工行业,做了几十年木匠。由于他酷爱木工手艺,在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便开始研究搭建微缩古建筑。与想象中不同,张国忠的微缩古建筑都是用木筷子和木条一根根搭起来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漆装后,看起来气象不凡。再细看这些用筷子搭建的建筑模型,工艺精湛、对称工整。微缩版黄鹤楼层层飞檐,攒尖楼顶。微缩版天坛祈年殿更是宝顶鎏金、蓝瓦红柱、三重檐、层层收进,梁柱、门窗均由众多零部件组成,全部采用油性胶水粘接,原建筑的特点都形象地表现出来,还原的惟妙惟肖。

回忆起这些微缩古建筑搭建过程,张国忠来了兴致。他说,在搭建这四件作品前,还造了一个凉亭形状的鸟笼。现有的这四“大件”作品则都是去年搭建制造的。“(一共)用了5个多月,根据记忆中的模型,在尊重原建筑的造型基础上,再经过重新合理构建,最终搭建出这些改良版的微缩古建筑!”说起这些,张国忠有些自豪,他还指着作品挨个介绍:“黄鹤楼是用了多双筷子,高度1.5米,其余作品一共用了多双筷子。”

搭建不用图纸,“图纸在我心里”

张国忠说,自己做的这些作品都没有图纸,制作的时候也不用仿着原物的照片。“图纸和样子都在我的心里。”

张国忠觉得,对于做了50多年木匠的他来说,这些都“不叫事儿”。多年的木工经验甚至让他有了“过目不忘”的本领。

“我从年就开始做木工了,做了几十年的木匠。在县城、高阳、白洋淀、青海都做过工,见识过不少行家里手,也学到了不少手艺。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我自己做的,做这些(微缩古建筑)都算是比较简单的了。”

张国忠的孙女张媛媛介绍,“爷爷特别聪明,好多东西一看就会。(目前的)这些作品,他拿起筷子来就开始做,不特意测量尺寸,整体的架构早就在脑海里成型了。”

“他这辈子就喜欢干这个”

“他这辈子就喜欢干这个,做这四件作品的时候,他一坐就是一整天,特别辛苦。但是,他不怕辛苦。他特别爱好木工手艺,就连我们现在睡的床也是他亲手做的,雕花、填色,他鼓捣起这个来上瘾着呢!”张国忠的老伴有些心疼,但也很了解他。

去年到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家里很少有人来串门儿了。没人打扰相对安静的氛围,让张国忠更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他经常是一坐一整天,不停地搭建这些微缩古建筑。

搭微缩版故宫是他的梦想

2月23日开始,74岁大爷用双筷子搭出黄鹤楼的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流传开来,热度急剧上升,引来众多网友评论点赞和支持。

“大爷厉害了,手艺令人惊叹,必须点赞!”

“这样的老年生活太有意义了,给大爷点赞!”

“这位大爷完全称得上能工巧匠、民间高手!”

……

在网友们的留言中,纷纷对张国忠“点赞”。但张国忠对自己的“走红”还有些意外。“爷爷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有的人特别中意,甚至有人还想花钱购买。”张媛媛则解释,“爷爷(张国忠)只是希望大家通过作品,能够产生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

在张国忠看来,他的初衷没有变,下一步准备搭建微缩版天安门、金水桥等成套作品。甚至在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个梦想———“等(手艺)成熟后,还想试试搭个微缩版的故宫出来!”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程功见习记者李羽齐

■供图/张国忠

■编辑/裴红川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