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父亲再见

年,17岁的毛泽东从故乡韶山出走,寻求自我发展,10年之后,他转变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并从此走向了革命。从韶山到长沙,再到北京,再从北京回到长沙,来回转变的场景是生活和命运自身的变化,是个体在家庭选择与社会选择冲突中的自我完善。

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求索正是追随着生活和命运的脚步、在家庭与社会的选择中前行。其中并无惊天动地之举,多是平凡人生的砥砺前行,俗世常情,也因为这份朴素卓绝才显得真实可感,也方能照见社会与自我。

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转变正是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的精神探求,他们奋斗的心路历程揭示出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今天,我们追随青年毛泽东的奋斗足迹,窥视五四时代的精神遗产。

青年毛泽东

自我

韶山冲,这块中国地理版图中的普通之地,今天以红色圣地而闻名于世。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到此,探寻一位中国革命者成长的奥秘。这里是毛泽东的起点。

歌谣:

韶山冲来冲连冲,

十户人家九户穷;

有女莫嫁韶山冲,

红薯柴棍度一生。

农民头上三把刀,

税多、租重、利息高;

农民眼前三条路,

逃荒、讨米、坐监牢。

这首大革命时代产生的歌谣勾画出韶山冲的处境。17岁之前,毛泽东一直生活在这里。如果不是时代使然,这位普通农家子弟或许不会从家乡出走,去探寻更广大的世界。

年的秋天,17岁的毛泽东同父亲毛顺生再次发生冲撞,他想离开韶山,前往20公里外的湘乡东山小学堂读书。然而,父亲毛顺生坚决反对,他安排儿子前往当地一家米店做学徒工。

毛泽东父亲毛顺生

李佑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毛顺生,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农家父亲的那种性格,就是发家致富那样一个生活追求,所以他在对于毛泽东的这种态度上,这种要求上,我想也比较明确,那就是希望毛泽东按照他自己的那种设想,就是做生意,成为一个生意人,继承他那点家业。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我的父亲是一个贫农,当他年轻的时候,因负债累累,便去投军,他当了一年多的兵。后来他回到我生长的村上,由于拼命地节省,他靠着做小生意和其他事业赚了一点钱,设法赎回了他的田地。

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毛泽东家原来就他爷爷那一辈的时候是很穷的,他爸去当兵,当过两年兵,然后在外边有见识了,他回来之后就辛勤地劳动,也很聪明很智慧,慢慢把自己家变成一个有几十亩田这样一个富裕中农,富裕农民了。

韶山毛泽东家田地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这时,我家有十五亩田,成为中农了。在这些田中,每年可以收获六十担谷。全家五口每年一共消费三十五担——这就是说,每人约七担——这样,每年可以多余二十五担。靠了这个剩余,父亲积聚了一点资本,不久又买了七亩田,使我家达到“富”农的状态。这时,我们可以每年在田里收获八十四担谷。

艾建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他的父亲非常精明能幹,持家有道,所以到了毛泽东出生以后呢,家里面不仅有田,然后还贩卖大米,还贩卖生猪。

文热心(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

他们家在那个地方呢还有一个米号,卖米的,而且他有股份,就说他父亲如果写一张条子要到那个地方就可以支到钱。

在父亲毛顺生的勤恳经营下,毛家一步步兴旺起来了。在毛泽东10岁时,家中每年有三十五担谷的剩余。

7岁那年,毛泽东被送进本村一所小学读书,每天清早和晚上,他在田里做工。白天就读《四书》,直到13岁。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他不喜欢死读经书,但对那些悄悄流传的野书却如饥似渴。

书中勾画的景象打开了毛泽东的想象,也把他的思想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毛泽东少年读书处南岸私塾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我熟读经书,但我不欢喜那些东西。我所欢喜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告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们害人。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我的同学大多也是如此。我想我也许深受这些书的影响,因为我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

我读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叫做《盛世危言》。该书的作者们都是主张革新的老学者,他们以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由于缺少西洋的工具:铁路、电话、电报、轮船等,并想将它们介绍到中国来。

《盛世危言》清郑观应著

赵遵生(《青年毛泽东》作者):

如果没有这些野书,或者禁书,恐怕未必有他的那种天开的那种异想,自己还朦朦胧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知道以后自己将会怎么样,他还不一定有这样的想法。

《盛世危言》,盛世就是期盼中国能够出现像唐朝这样的盛世;危言呢,就是当时这个时代很危险,想创这个盛世怎么创造,那么当时《盛世危言》的观点就是说开铁矿建厂,发展经济。《盛世危言》在毛泽东心灵当中有很深的烙印。

年的中国,已经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走了半个世纪。但由于信息闭塞,工业文明的影响只辐射中国少部分开放地区,大多数中国人依然在天高皇帝远的农耕生活中日复一日。当轰鸣的机器声传到偏僻的韶山冲时,少年毛泽东内心激起的波澜可想而知。

《盛世危言》引动我继续求学的欲望。我也已经厌恨田里的工作了。这自然是父亲所反对的,我们为了这事发生争执。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在韶山冲读书的这段时期,毛泽东除了看到《盛世危言》这样的救亡读物外,也看到一些名人传记,这些都对毛泽东产生很大的触动。一种朦胧而宏大的思想在他的胸中酝酿。这与父亲毛顺生的小农意识产生了天然冲突。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中,毛家这一叶扁舟已很难安然前行。

《世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年的秋天,17岁的毛泽东给父亲留下这首诗后,离开了韶山冲。前往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仅仅半年之后,他有了更大的梦想。

我开始渴想到长沙去,那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离我家有一百四十里,我听说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的衙门。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这时我很想到那里去,进那个为湘乡人办的中学。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年春天,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了半年书之后,前往离家里地的大城市湖南长沙发展。他先考入设立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就读,但不久之后就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六个月之后,离开军队,继续求学。此时,他并未想好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因此在专业选择上举棋不定,变换再三,先后报考过警察学校、制造肥皂学校、法政学校、商业学校、省立一中等多所学校,均不满意,后来索性退学到湖南省图书馆自学。父亲毛顺生得知这一情况,直接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这时我没有钱用,因为家里不给我金钱,除非我进学校。又因为会馆不能再住下去,我开始寻找新的托身之所。同时,我恳切地考虑了我的“职业”,并以为我最适宜于教书。于是我又开始留心广告了。现在我注意到湖南师范学校的一个动人的广告,我高兴地读了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便宜。我将自己的意志写信给家里,得到他们的同意。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湖南第一师范

毛泽东当年学习的教室

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在这里整整度过了五年。这一年,他20岁。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过了20年甘露般的生活,对世界一无所知。”

如果说走向湘乡只是人生一小步的话,那么走进长沙就是毛泽东人生的一大步。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碰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导师,杨昌济。

杨昌济

教员中给我最强烈的印象的就是一个英国留学生杨怀中(杨昌济),过后我和他非常友好。他教伦理学。他是一个观念主义(唯心主义)者,同时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出生于年代的杨昌济生逢救亡图存的时代。戊戌维新前,他放弃对宋明理学的研究,追随谭嗣同和梁启超,学习新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追寻救亡之道,于年前往日本留学,主修教育学,后又辗转欧洲,先后在阿拉伯丁大学、爱丁堡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并实地考察过德国教育制度。

历时十年,学成归来,杨昌济希望真正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通过培养青年,改造社会。

艾建玲:杨昌济有两句话是这么讲的: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一生要淡薄名利,要培养这些柱长天的大木,就是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所以是这么一个老师。

赵遵生:中国当时愚昧之风比较盛行,尽管是昏天黑地了,真的想救国,救民于水火,那个能够做一个志士一样的去奋斗的人现在很少,所以他教育开化,再一个发现人才,而且培养他们能够救助自己的国家。

位于中南腹地的湖南,风光迤逦,人口众多,但由于地处内陆,在历史上位置并不显著。近代以来,因为汉族官僚集团的在湘湖崛起,湖南因此成为开化之地,不仅在知识上领导中国,而且由于与外界的联系得到了改善,贸易和交通也变得重要起来。湖南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思想汇集的中心。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如果把中国比作德意志,那么湖南就是普鲁士。

民国开始后,思想解放蓬勃发展,青年精英汇聚的省立第一师范成为湖南新文化的中心。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金民卿:

在全国湖南一师都是非常杰出的一所学校,研究五四运动有一个著名的学者,是美国的周策纵先生,他说过一句话,他说当时北方有北京大学,南方有湖南一师,你说对湖南一师的评价多高。湖南一师是当时那个新式学校成立以后,中国办高等教育以后,在湖南最优秀的一所学校。当时的湖南一师的老师是58个老师,这58个老师中间有10个老师都是从国外知名学校回来的留学生。

当时的湖南一师汇聚了众多一流学者。杨昌济就是其中之一。年,当20岁的毛泽东进入一师读书时,恰逢杨昌济留学归来。此后,他追随杨昌济度过五年时光。正是这五年,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毛泽东。

《求索》

年夏天,五年的一师学习生活即将结束,6月,毛泽东将毕业离校。他的人生再次走到一个关口。五年的新式教育,使得毛泽东逐渐脱离了一个农村青年的思想局限,进入了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但现实依旧残酷。离开学校后,他必须寻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第一师范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毕业后最合适的职业就是当小学教师。然而,连年战乱导致湖湘地区大部分地方经济破产,要谋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

临毕业前,毛泽东和要好的同学蔡和森、萧瑜等人成立了一个小团体——“新民学会”,这个学会的主要目的说是研究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为了抱团取暖,集体研讨寻求出路。

新民学会建在岳麓山上,他们将这里取名为岳麓新村,一群青年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

年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后排左起第四人为毛泽东)

文热心:年他毕业以后,毕业就是失业,他并没有谋到这个,要他回到乡里去他没去,他们就搞了一个在岳麓山搞了一个岳麓新村,大家在里头,大家一起做劳动,大家一起吃饭,大家一起读书,半工半学的。

赵遵生:他们感到这个是蛮好的,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过一种大同生活,跟那个污浊的社会截然不一样,那种友爱团结,关心老百姓,那么自己能够生活在一起,那将是一种很乐趣,很志同道合的那种生活那个情景。每天日光浴,雨浴,就是暴雨的时候雨浴,那么读书,讨论救国之道。

文热心:但这个就是说那是肯定过不下去的,你生活来源怎么行怎么办,那种共产主义生活,他们那种共同生活生活不下去的。

现实的窘迫很快压倒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毛泽东等人不得不寻找更为现实的出路。

就在毛泽东踌躇之际,他接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是他在湖南一师的老师杨昌济发来的,杨昌济已在这年前往北京大学教书。信中杨昌济向毛泽东介绍,现在年轻人中出现了去法国的新浪潮。

黄晖(编剧):

跟今天的一个高校毕业生毕业,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要面对现实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你是继续升学深造还是求职,一般来说就这两个选择。

毛泽东(后排中)

与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生合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法等国由于缺乏劳力,中国派出大量华工支援。这种方式得到法国政府的认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人看到这个机会,便产生了把中国青年输送到法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想法。这一提议正合法方心意,法国政府极为高兴,他们提出可以安排学校,甚至可以事先垫付船票费用,方便中国青年来此工读。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因此促成。

正在彷徨中的毛泽东等人接到这一消息,大感振奋。他们当即决定派蔡和森前往北京打前站,探听情况。待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后,便集体北上。

年8月15日,毛泽东同萧瑜等二十多名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长沙前往北京。来到北京后,组织方并没有立刻安排这批湖南青年出国,而是准备将其分散到河北去做出国前的基础培训。这是一个出乎毛泽东意料的安排,他是向朋友借钱来北京的,北京的生活成本很高,花费很大,支撑这段预备过程很是艰难。在等待安排期间,毛泽东等8位湖南青年不得不暂时落脚,挤住在这所院落的一间屋子里。

北京三眼井胡同61号

毛泽东曾经租住地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李佑新:

那么吃的也很差,吃的怎么很差呢?你想他们手头没钱,那么多外面吃的话很贵,所以他们就商量自己做,但自己做呢,连锅盆碗勺都没有,用什么呢,当时这个里面有一个同学叫罗章龙,据罗章龙回忆呢,他说我们没有锅盆碗勺怎么办呢,就用那个搪瓷的瓷盆,那个盆,就是搪瓷的那种瓷盆他说用这个东西做锅碗,然后买一些个什么面食糊糊烧水,搞一些糊糊吃,糊糊里面加点葱花然后放点盐就变成了他们的食品。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毛泽东度过了最初来北京的岁月。年10月,在把蔡和森等三十多位留法预备班的青年送往河北蠡县之后,毛泽东返回北京,并居留了下来。老师杨昌济为毛泽东介绍了一份工作。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那时,从前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我就去求他帮我找事。他将我介绍给北大图书馆馆长,这人就是李大钊。李大钊给我工作做,叫我做图书佐理员。

今北京大学图书馆

黄晖(编剧):

北大呀,那在当时正好是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各种最新潮的思想,激烈交锋和互相绽放的时代。就是他投进去之后,我记得他形容自己说他说就像一头牛闯进了一片菜园,饥饿的牛闯进了一片菜园拼命地吃,拼命地吃,就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到过这样的如此多的学术思想文化璀璨交锋和各家之言,都允许兼容并包的这样一个可以说新思想新文化的大本营里头,那么这个对他影响非常大。

北京大学汇聚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包括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在北京大学的这段时间是毛泽东非同寻常的经历,在这里他的眼界和知识结构再次得到扩张,在这所新思想荟萃的文化中心,他接触到了中国最先锋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选择。

敬请收看

凤凰大视野

《湘江北去—青年毛泽东的足迹》

编辑:苏珍妮、晓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