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以犀利的笔调,力排众议,指斥国家兴亡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18/4476482.html

本文乃“是我的盖世英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现代雕塑

崔道融(?—?)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博陵(今河北蠡县)。因避战乱,曾旅居永嘉,因自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有诗作酬唱。后出为永嘉县令。唐哀帝天祐四年()入闽,依后梁闽王王审知,成为上客,唐征召为右补阙,未赴,旋即卒于闽中。道融禀性高奇。他的《梅花》诗中“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两句,清人陆鎣《问花楼诗话》中评价甚高。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评崔道融的诗云:“谁谓晚唐间忽有此作?使古人复生,亦不多让,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所著东浮集》九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崔道融曾因躲避战乱旅居永嘉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评论崔道融的诗歌创作时说:“工绝句,语意妙甚……人悉推服其风情雅度,犹恨出处未能梗概之也。西施滩,在今浙江省诸暨县南的苎罗山,下有浣江,江中有浣纱石,相传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据《吴越春秋》《吴地记》等史籍记载,西施家住苎罗山下,父亲以打柴为生,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前,派大臣范蠡见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郑旦等,吴王遂沉湎于女色,吴国终为勾践所灭。后来的人们都将吴国灭亡归结在越国所使用的美人计上,千百年来几成为铁案。

西施滩

晚唐诗人崔道融则借咏怀西施故迹,为蒙冤千载的西施翻案,对传统的“红颜祸水”论提出了严正的质疑,全诗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发人深省。吴越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被人称述最多的故事之一,其中既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励志内容,更有越国实施的美人计导致吴国灭顶之灾的警诫内容。若是平心而论,后者实在是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吴越两国交战以及升降沉浮的此消彼长,实有赖于两国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人心向背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

西施故里

越王勾践在败于吴国之后,非但没有消沉,反而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君臣一心,上下团结,选贤用能,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反观吴国,在打败越国之后,吴王终日沉湎声色,远贤臣近小人,专信佞臣伯之言,这才是吴国迅速衰败的重要原因。可是,陈腐的传统思想却认为越国的胜利完全是得益于美人计,这是典型的“红颜祸水”。对于这一陈腐的看法,诗人崔道融颇不以为意,在诗歌的开头一句就以犀利的笔调,力排众议,直指事情的本质和核心:“宰嚭亡吴国,施陷恶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若是仔细审阅史籍记载,崔道融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国语》等书的记载,越国失败后,越王曾派大臣文种献宝器、美女贿于吴国的太宰伯,吴王听信伯之言,准许越国的求和,因而使得越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一举将吴国灭亡。诗人说宰嚭是亡吴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历史事实的反映,但是历来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反而让西施这一个弱女子承载着太多的冤屈。一个“陷”字,有若如椽大笔,力扫千钧,将过去对西施的种种非议以及所有的世俗之论一扫而光,其中也更包含了诗人对西施千百年来遭受不公正评价的深切同情。

西施现代雕像

诗歌的后两句,转回到眼前的自然景物和咏怀古迹上来,但诗中并没有对此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潺潺流动的溪水如诗人一样的情怀和感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全诗就在这样振聋发聩的强烈音符中结束,意义深刻,发人深省。无独有偶,晚唐时期的另一位诗人罗隐也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和看法:“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

西施浣纱

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诗歌中亦有类似的翻案云:“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不愁宫里有西施。”(《宰》)这样的翻案文字,有理有据,足以服人,可还是有人依然秉持着“红颜祸水”论不放,宋人罗大经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读了王安石的诗后,在其《鹤林玉露》中不无愤慨地说:“大臣格君之事,必以远声色为第一义。而谓‘不愁宫里有西施’,何哉?”

王安石现代雕像

对这一现象,鲁迅先生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剖析,可谓不刊之论:“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不会有这样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